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進學解翻譯

這是網路上找來的顧易生先生的翻譯。

國子先生早上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學舍下面,教導他們說:“學業的精進由於勤奮,而荒廢由於遊蕩玩樂;德行的成就由於思考,而敗壞由於因循隨便。當前聖君與賢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兇惡奸邪,晉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優點的都已錄取,稱有一技之長的無不任用。搜羅人材,加以甄別、教育、培養,對他們刮去污垢,磨煉得閃閃發光。大概只有能力不足而僥倖而得選上的,誰說多才多藝而不被高舉呢?諸位學生只怕學業不能精進,不要怕主管部門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
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裏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們這些學生侍奉您先生,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先生嘴裏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理論之作一定探索它深奧的旨意。不知滿足地多方面學習,力求有所收穫,大的小的都不捨棄。甚至點上燈燭夜以繼日,經常這樣刻苦用功,一年到頭不休息。先生的從事學業可以說勤奮了。
抵制、批駁異端邪說,排斥佛教與道家,彌補儒學的缺漏,發揚光大儒學精深微妙的義理。尋找渺茫失落的古代聖人之道的傳統,獨自廣泛搜求、遙遠承接。(他認為孟子之後都沒有傳人,他以道的傳人自居)防堵氾濫奔流的各條川河(障,築堤坊),引導它們東注大海;挽回堤防潰決的狂濤怒瀾(既倒,已經倒,堤防已經倒,水會氾濫。所以這兩句應該倒過來看,堤防倒,水流出,要將水追回,所以說「迴」。之後要在建新堤防,就是「障」。)先生您對於儒家,可以說是有功勞了。
心神沉浸在意味濃郁醇厚的書籍裏,仔細地品嘗咀嚼其中精英華采,(因為吸收這麼多,所以)寫作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具體吸收什麼呢?)向上規模取法虞、夏時代的典章,深遠博大得無邊無際;周代的誥書和殷代的《盤庚》,多麼艱澀拗口難讀;《春秋》的語言精練準確,《左傳》的文辭鋪張誇飾;《易經》變化奇妙而有法則,《詩經》思想端正而辭采華美;往下一直到《莊子》、《離騷》,太史公的記錄;揚雄、司馬相如的創作,同樣巧妙而曲調各異。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厚積其中,故能外表氣勢奔放,波瀾壯闊。
先生少年時代就開始懂得學習,敢作敢為,長大之後通達道理,處理各種事情,左的右的,無不合宜。先生的做人,可以說是有成就的了。可是在公的方面不能被人們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前進退後,都發生困難,動一動便惹禍獲罪。剛當上御史就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做了三年博士,職務閒散表現不出治理的成績。命運(之神)與你的敵仇共謀,所以你才會不時遭受失敗。冬天氣候還算暖和的日子裏,您的兒女們已為缺衣少穿而哭著喊冷;年成豐收而您的夫人卻仍為食糧不足而啼說饑餓。您自己的頭頂禿了,牙齒缺了,這樣一直到死,有什麼好處呢?不知道想想這些,倒反而來教訓別人幹麼呢?”
國子先生說:“唉,你到前面來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樑,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門臼、門橛、門閂、門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適其宜而建成房屋,這是工匠的技巧啊。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牛尿、馬屁菌,壞鼓的皮,全都收集,儲藏齊備,等到需用的時候就沒有遺缺的,這是醫師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賢明,選用人材,態度公正。靈巧的人和樸質的人都得引進,有的人謙和而成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為傑出,比較各人的短處,衡量各人長處,按照他們的才能品格分配適當的職務,這是宰相的方法啊!
從前孟軻愛好辯論,孔子之道得以闡明,他遊歷的車跡周遍天下,最後在奔走中老去。荀況恪守正道,發揚光大宏偉的理論,因為逃避讒言到了楚國,還是丟官而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成為經典,一舉一動成為法則,遠遠超越常人,優異到進入聖人的境界,可是他們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樣呢?
(他們那麼好都遭逢如此不堪的命運)現在你們的先生(韓愈自稱)學習雖然勤勞卻不能順於道統,言論雖然不少卻不切合要旨,文章雖然寫得出奇卻無益于實用,行為雖然有修養卻並沒有突出於一般人的表現,尚且每月浪費國家的俸錢,每年消耗倉庫裏的糧食;兒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織布;出門乘著車馬,後面跟著僕人,安安穩穩地坐著吃飯。局局促促地按常規行事,眼光狹窄地在舊書裏盜竊陳言,東抄西襲。然而聖明的君主不加處罰,也沒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豈不是幸運麼?
有所舉動(動,也可以是動輒,例如動輒得咎)就遭到譭謗,名譽也跟著受到影響(名聲也隨之高揚,也可以)。被放置在閒散的位置上,實在是恰如其份的。至於商量財物的有無,計較品級的高低,忘記了自己有多少斤兩,指摘官長上司的缺點,這就等於所說的責問工匠的為什麼不用小木樁做柱子,批評醫師的用菖蒲延年益壽,卻想引進他的豬苓啊!(顧易生)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The Road Not Taken

A《未選擇的路》是佛洛斯特的一首名詩,作於1915年。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l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            

只可惜我不能都踏行。                 

我,單獨的旅人,佇立良久, 

極目眺望一條路的盡頭,            

看它隱沒在叢林深處。               

於是我選擇了另一條路,             

一樣平直,也許更值得,            

因為青草茵茵,還未被踏過,    

若有過往人蹤,                             

路的狀況會相差無幾。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覆蓋在枯葉下,沒有踐踏的污痕:

    啊,原先那條路留給另一天吧! 

明知一條路會引出另一條路,   

我懷疑我是否會回到原處。         

在許多許多年以後,在某處,     

我會輕輕歎息說: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     

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        

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     

Stopping by Woods on Snowy Evening 

雪夜林畔小駐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t;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想來我認識這座森林 

林主的莊宅就在鄉村 

卻不會見我在此駐馬 

看他林中積雪的美景 


我的小馬一定頗驚訝 

四望不見有什麼農家 

偏是一年最暗的黃昏 

寒林和冰湖之間停下 


牠搖一搖身上的串鈴 

問我這地方該不該停 

此外只有輕風拂雪片 

再也聽不見其他聲音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羨 

但我還要守一些諾言 

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 

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 

(譯文錄自余光中)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作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麼樣的意思。經常可翻譯為…………”認為…………”……當做……” 
1
、形容詞的意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為美認為……。美我,即以我為美認為我美。意為:我的妻子以我為美,這是偏愛我。或者:我的妻子認為我很美,是因為她偏愛我的緣故)。

又如: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貴,意動,認為五穀貴;賤,意動,認為金玉賤)。 
2
、名詞的意動。邑人異之,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賓客其父,即:以其父為賓客,意為人們用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 

不能省略賓語,通常表示主觀上的認為,不是客觀事實。

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

一、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

特徵:意義關係——主語使賓語動

結構關係——以動賓形式表達兼語內容

例:(1)土風坐男使女立。(杜甫《負薪行》)(坐男,使男坐;坐,坐持家;立,立門戶)

2)齊使田忌將而往/齊威王欲將孫臏(《史·孫臏》)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不及物動詞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不帶賓語;如帶賓語即用作使動。)

1)焉用亡鄭以陪(增加)鄰:(《左·僖三十年》)(使鄭亡)

2)項伯殺人,臣活之。(《史·鴻門宴》)(使之活)

3)(吳)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陳涉起義》)(使尉忿恚)

4)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柳宗元《封建論》)(使之痛)

5)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之)(《荀子·天論》) (使(之)病)

       (比較: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

6)(曹)操軍方(並)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之)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使(之)走(逃跑))

(二)及物動詞使動用法(及物動詞本來帶賓語,其一般動賓與使動動賓,形式上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

1)晉侯趙盾酒。(《左·宣二年》)(使趙盾飲酒)

2)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si)之,xian)其二子焉。(《論語·子路從而後》)  (使之食;使其二子(拜)見)

3)天漢四年春正月,諸侯王于甘泉宮。(《漢·武帝紀》)(使諸侯王朝見)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本不帶賓語;如帶賓語,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則該形容詞用為使動。)

1)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戰國策·觸龍》)(使長安君之位尊顯)

2)疆本而節用,則不能貧(之)(《荀子·天論》使本(農桑)強;使之貧)

        (比較: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3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秦。(賈誼《過秦論》)(使秦弱)

4 至於殘害至親,傷恩厚。(《漢·藝文志諸子略》)(使厚者薄)

5 春風又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舟》)(使江南岸綠)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本不帶賓語;如帶賓語,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了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則該名詞用作使動。)

 1 縱江東父兄憐而我,我何面目見之。(《史·項羽本紀》)(使我當王)

 2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骨也。(《左·襄二十二年》)(使骨生肉)

3)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諸侯不得而友(之)也。(劉向《新序·節士》)(使之為臣,使之為友)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床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悲故鄉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裏,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淒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淨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淒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豔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於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於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另一種解法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我的想法:

春天到了,雁已回北,我尚居南在外。這是悲傷的主因。也是早起趕路的原因。杜陵並不是溫庭筠的家,夢到杜陵,怎麼可以說是回家團聚呢?何況鳬雁這種生物可以作為家人的象徵嗎?鳧雁的意思,

1.野鴨與大雁。有時單指大雁或野鴨。《荀子·富國》:“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2).鴨與鵝。 溫庭筠 《商山早行》詩:“因思 杜陵 夢,鳧雁滿回塘。”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近東即 迎祥池 ,夾岸垂楊、菰蒲、蓮荷,鳧雁游泳其間。” zdic.net 网】

我認為《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比較正確。將鳧雁與鳳凰並列比較,可以留在京都的那些佔滿官位的,就是那些無才的鳧雁,我這樣的鳳凰,注定要遠舉高飛。表示不得意。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才是這首詩要表達的主題。玉顏不及寒鴉色,春江水暖鴨先知,溫庭筠不及這兩種鴨與鴉,有點抱怨吧。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

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明驛牆"忠的明字,原先我以為可能花是白的,牆也是白的。不過我看到"修身以明汙"的句子時,想到這裡應該是花與牆是對比的,牆面可能是茅草的顏色,牆與牆裡面是暗的,外面則是白亮的。


【作者小傳】: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鬱,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範化的作用。藝術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豔之風。有些詞在意境的創造上,表現了他傑出的才能。他善於選擇富有特徵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存詞70餘首。注:部分版本為枳花照驛牆,現查大部分教科書已改為“明”:明,使…明豔。這句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蹟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鹹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鬥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捲進這起政治鬥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

  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  鹹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裏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餘輝,牛羊紛紛從野外回歸村中深巷。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裏,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首詩是描寫田家閒逸的。詩人面對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恬然自得的田家晚歸景致,頓生羡慕之情。


看起來王維是在傍晚的時候與村中老人在一起,老人等著孫子,孫子去放牛羊。麥子要長大抽穗,蠶已經結繭,春天已經過了吧,收成可以期待。寫了季節,再寫成人農夫回家,「語依依」讓人想起陶淵明「悅親戚之情話」。

宇文所安在《盛唐詩》中對王維的看法

他對感覺過程的關注,事物如何被看到、實際事物如何影響事物被看到的過程。力求某種真實性,不是從類型慣例中獲得的真實性,而是直接感覺的真實性。

王維對詩體發展最大的貢獻可能是絕句技巧。王維能夠運用初唐絕句敏銳、警句式的結尾。並偏愛盛唐流行的意向結尾。他自己也發展了一種結尾方式:結束於迷一般的含蓄陳述,如此簡單,或似乎很不完整,以致讀者被迫從中尋找對絕句結尾的重要期待。對表面的不信任,外表和真實的分離,以及意義的隱藏,這些都不是前兩個半世紀詩歌的特徵。宮廷詩是一種表面化的詩歌,說出來的就是要表達的。而新的發展是,情感領域的抑制法則,在認識論領域變成隱藏法則。(這用來解釋春秋時代的貴族社會在轉變為同質社會時,道家的老子所呈現的思想特徵如出一轍。宇文所安有一篇討論豫讓的文章,收在《他山的石頭記》之中,可以參看。)

回歸是王維與同時代詩人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之一。他們要離開充滿危險、失意、屈辱的京城社會的虛偽世界,以及京城的詩歌。王維則是回歸一種寂靜無為的狀態。

「無意」也是他的主題。涉及對想望未來、控制未來的意願的否定。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本上王維受禪學的影響極深,「空寂」是他努力以趣的境界,儘以現象學的觀念來觀察其「居」.「憂懼」.「時間」.「空間」等尺標是不足的,輞川詩中尚有許多好詩,只有透過佛家色空辯證的角度才能欣賞到箇中滋味。

  原始佛教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已展開色空世界的精義,色塵世界中諸事物,必定要經歷成、住、壞、空,剎那生滅的現象,一切均「如夢如幻如電如露」(《金剛經》偈)沒有真我在其中,禪者均明白其為幻心妄影之苦,只有涅槃寂靜才能真正達到清涼、安樂。十二分教不論般若經、華嚴經都以這種色空辯證為基礎,禪宗所謂「畢竟空」也是如此。

色塵世界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觀四諦品二十四》)王維在輞川詩中也充滿慧眼觀照下的色空對照,譬如〈文杏館〉之「文杏─梁」「香茅─宇」「棟裏雲─人間雨」,即是色塵世界物質變化的無常性。文杏異樹在因緣和合下被裁製成棟梁,香茅被結成屋宇,棟裏的雲化作世間的雨等等,就其物質的本質而言是一,但情境樣態卻已早經變化。〈茱萸沜〉同樣也寫出對色塵變異的觀察,詩云: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

從「結實」(三月)到「花開」(七八月)到「茱萸杯」,冷眼看盡自然草木的生、住、異、滅。〈辛夷塢〉一首更是顯出如此的剎那生滅.

這首詩中,辛夷花曾「紅萼」燦發,詩人卻在瞬間從其「開」寫到「落」。時間在王維這些作品中似乎已不分三月或七八月,也不分朝夕春秋,彷彿只一剎那,這些草木卻已然瞬息萬變,歷剎那千劫。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王維早已在輞川詩中的草木,寄寓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

王維在輞川詩中充滿慧眼觀照下的色空對照.


以上文字摘自 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

作者:蕭麗華 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有人說此詩與蘇東坡這兩句: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相似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杜甫

花近高樓,表示沒有修剪,春天長的快。客是杜甫,為何傷心?因為萬方多難,多難之時仍然有花,花雖好而天下不安,對比出風景與感情的落差。杜甫曾有「感時花濺淚」一語,用景情相似來強化感情,此處則是用差異來呈現落寞孤寂。
高樓上可以見到錦江春色,此處有春色,則他處亦有,天地間俱有,局勢應該是樂觀的,反攻的號角已經響起,春色比喻樂觀展望。
浮雲變動不居,是吐蕃之象徵。
我之朝廷如北極星一般為眾星所拱,終古不動,吐蕃如同浮雲,隨時可變,雖有一時蔽日之效,終非長久。後主雖無用,至今仍享祭祀,原因何在?因為劉備肯任用賢才,尤其是諸葛亮,我也希望當今皇上可以任用賢才,我早晚讀著梁父吟,如同諸葛亮一樣,等待著明君的造訪。

關於諸葛亮,杜甫有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廟】唐 · 杜甫
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并吞更出師,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唐 · 杜甫
大賢為政即多聞,刺史真符不必分,尚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

【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唐 ·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唐 ·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据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受倚重像伊尹呂尚,指揮若定也像蕭何,可識蕭何之後有曹參,諸葛亮之後卻沒有人才。)

棄我去者


棄我去者:主詞是昨日之日,將棄我去者移到句首,作用是強調此詞之重要。昨日已去,用「棄」字表現出自己被拋棄的淒涼感與無助感。
長風顯示壯闊,秋雁表季節。雁將於秋天南飛,長風萬里送之,我亦以如同長風萬里之情送你。(李白曾經用桃花潭水深千呎,不及汪倫送我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來表現別情依依。)

秋天適宜登高望遠,登高送行應飲酒盡興,「酣高樓」即此意。建安七子的王燦有〈登樓賦〉,見下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說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是一種登樓的主題,一種沒有人了解我的悲哀。後來蘇東坡明月幾時有,也是在秋天登樓,那一篇同時具有嚮往天界與懷念親人兩個主題,李白這一首則是表現追尋超越之嚮往與有翅難飛的窘迫。

文章好,所以想上青天。你像建安七子,文章剛健有力;我像謝朓,清新俊逸。都想要高飛上青天,可是沒有翅膀也沒有長風,表現求之靡途的困窘。

有才無命,故愁,舉杯澆愁無助於事,因為愁如水,抽刀斷水水更流,時間一天天過就像流水,過去的日子已棄我而去(回到第一句),未來不可知,而你又要離開(回到第二句之煩憂)。既然這麼不如意,不如明天散髮,意思是不要作文明之人,隱居佯狂,不再仕進。扁舟是小船,《史記‧貨殖列傳

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歎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脩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孔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說。這兩個典故都可能是李白此處想要表達的意思。
王粲 < 登樓賦>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敝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與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唯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和"景翳翳以將入"是不是很像,前一句和"撫孤松而盤桓"也很像,只是沒有孤松而已。)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氣交憤於胸臆兮,悵盤桓以反側。


王粲 <登樓賦> 翻譯

登上城樓,四面張望,藉著閒暇的時間來銷除憂愁。看看樓宇所處的地位, 像這樣爽朗開闊的,的確少有。清澈的漳水從這兒流過,緊靠著曲曲折折沮水中 的長洲。背後起伏著平坦的大路,前面低濕之處,有可資灌溉的水流。北面一直
達到陶朱公住過的郊原,西面則接近楚昭王的墓丘。漫山遍野都是花木果實,禾 黍高梁也生滿了田疇。這樣的環境雖然美,卻不是我的家鄉,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呢?
身遭亂世,被迫漂泊流離,至今已十多年了。我一心只想回家,有誰能忍受 鄉愁的煎熬呢?靠著樓邊的欄杆遙望,當著北風敞開我的衣襟,放眼看看邈遠的平原,卻被這高小的荊山遮斷了視線。道路迢迢,川流深遠,悲痛著故鄉阻隔,禁不住淚流滿面。從前孔子留在陳國,曾發出「回去吧」的悲嘆,鍾儀被囚在晉 國,依然還奏著楚音,莊舄在楚國做官,還是吟著越國的詩篇。懷念故鄉是人之 常情,怎會因困或顯,而有所不同呢?光陰迅速地流逝,「俟河之清」不知要等 到哪一天?希望能出現一條平坦的大道,使我從此奮力向前。所怕的是和瓠瓜一 樣徒然繫著,又像潔淨的井水,不被人們飲用那樣令人悲嘆

在樓上徘徊了許久,不知不覺,太陽已快要銜山了,蕭瑟的淒風從四面吹來 ,一時吹得天昏地暗。走獸們東張西望尋覓伴侶,鳥兒也相互鳴叫著,展翅飛散。田野中靜寂得沒有人影,只有趕路的人還在蹣跚地步行。看到這種情景,更觸發了我的憂思,心中真有無限的痛苦和感傷。從樓梯上走下來,胸中已充滿了悲憤,一直到深夜仍無法入睡,悵悵的翻來覆去,終究難以成眠。

宇文所安曾經說:

李白的古風,沿襲陳子昂的感遇傳統。詠史詩和遊仙詩使他的天賦出色發揮,兩者都涉及看不見的世界。

他的句法異乎尋常的直截了當,作品充滿口語。冗長、散文式詩句所起的作用,普通詩歌兩三字就可以達到。

李白風格最重要的特徵也許是簡化和限制詩句之間和聯句之間的聯繫。同時代人普遍將一聯詩看作基本構思單位,結果他們的詩經常傾向不用連接詞的極端排比。李白使詩句重新成為基本的語法單位。在他的詩中,思想自如地、連續地通過詩句和聯句之間的縫隙。讀者從李白詩中感受到的活力和直率,多數來自他對聯句之間障礙的減弱。

李白在突出氣勢和不受約束的關注,超過對文體的關注。作為一個生長於京師中心詩壇外部的人,以其獨立性形成一種新價值。

與王維不同,李白對如何感受外界沒有多大興趣。他只寫一個巨大的我。他的詩是一種創造自我的詩。

李白發現酒是獲得精神自由和直率行為的工具,他的重點在飲者而不是飲酒。他在其中發現孤立,而孤立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寧靜隱逸。而是為詩人開啟機會,顯示創造性的、豐富的自我。以即以自己的想像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

正由於李白缺乏京城詩人對真實的追求,他才能馳騁虛構想像。

李白的奇之又奇,對天寶趣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包括狂士角色、追求奇異以及虛幻想像。

百喻經


主人公在智力和能力方面都低於常人的諷刺性作品,在佛經文學中也不少見。佛教強調智慧的作用,因而常以愚癡為諷刺物件。如《百喻經》(又譯《癡華蔓》)便是一部專講愚人故事的作品,收集了近百個小故事。另外,《賢愚經》、《佛本生經》等佛典中也有許多諷刺性作品,有的諷刺不明事理的愚人,有的諷刺貪財吝嗇的商人,有的諷刺忘恩負義的小人。

債半錢喻
以前有個商人,借別人半錢,對方很久都沒有還。於是他就前往要錢(債通責,契約分成兩半,雙方各持一半,《老子》: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路上有大河,用兩錢雇舟船,才可以過河。到欠債之家,竟不見對方蹤影。回家路上又要再渡河,又花兩錢。為討半錢而花四文錢,加上路途勞頓,要討的前很少,付出去的很多,難怪被眾人以為不合情理而嘲笑。
後面還有這幾句

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至毀大行。茍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偷氂牛喻

翻譯

有一個村莊上,村裏的人共同偷得了一頭犛牛共同把它宰殺吃掉了。那個失牛的人跟蹤尋到這個村莊上來,見到了那些村人,問他們說『我的犛牛,是不是在你的村莊上?』偷牛的村人回答說『我們並沒有村莊。』失牛的人又問『池邊不是有一株樹麽?』他們回答說『並沒有樹。』失牛的人於是再問『你們偷牛,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他們仍舊回答說『並沒有東邊。』失牛的人又問『你們偷牛的時候,不是剛剛正午麽?』他們還是回答說『並沒有正午。』這樣失牛的人就說『依照你們所說,沒有村莊,沒有池,沒有樹,或者還可說得通。可是天底下那裏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謊話,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們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知道無可抵賴,只得承認把牛偷來吃了的事情。

最後有這幾句

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過不肯發露。死入地獄。諸天善神以天眼觀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不肯如法發露懺悔,改過遷善,卻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圓其說;但結果終掩蓋不了所作的罪惡,受了種種的苦惱。只有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露懺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世說新語註解

劉義慶的父親劉道鄰是宋武帝劉裕的二弟,劉裕幼弟臨川王劉道規早死,劉義慶過繼給叔叔。所以就繼承臨川王的封號。武帝之後是宋文帝,猜忌,所以劉義慶刻意低調,不騎馬、浮奢,聚文人編書。另外漢朝末年以來就有品評人物的風氣,長期累積許多為人稱道的言與行,也是此書能夠編成的背景。

書空:在空中虛擬寫字。
逐之:追逐之意,不是驅逐。例如:逐臭之夫
竊:私底下。
而己:己是錯字,應該改為
晚成:類似晚熟之意。所以有「癡」相。
辟:徵召。
掾:音願,本為佐助之意,後稱副官。
歎:是稱讚,如讚歎,不是嘆氣。擊節讚嘆

時從:當時隨從在側。
會:恰巧、適逢。
露布:不緘封之文書。《後漢書‧李雲傳》「雲素剛,憂國將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書。」後來多指捷報、檄文等。元魏時專指捷報,且書帛建於漆竿之上。
輟筆:停筆,加不字,表示寫得很快,像文不加點一樣的意思。
得七紙:寫滿七張紙。
殊:非常。

病酒:飲酒沈醉如病。李清照:日日花前常病酒
酲:病酒。經宿飲酒故曰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