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床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悲故鄉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裏,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淒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淨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淒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豔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於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於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另一種解法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我的想法:

春天到了,雁已回北,我尚居南在外。這是悲傷的主因。也是早起趕路的原因。杜陵並不是溫庭筠的家,夢到杜陵,怎麼可以說是回家團聚呢?何況鳬雁這種生物可以作為家人的象徵嗎?鳧雁的意思,

1.野鴨與大雁。有時單指大雁或野鴨。《荀子·富國》:“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2).鴨與鵝。 溫庭筠 《商山早行》詩:“因思 杜陵 夢,鳧雁滿回塘。”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近東即 迎祥池 ,夾岸垂楊、菰蒲、蓮荷,鳧雁游泳其間。” zdic.net 网】

我認為《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比較正確。將鳧雁與鳳凰並列比較,可以留在京都的那些佔滿官位的,就是那些無才的鳧雁,我這樣的鳳凰,注定要遠舉高飛。表示不得意。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才是這首詩要表達的主題。玉顏不及寒鴉色,春江水暖鴨先知,溫庭筠不及這兩種鴨與鴉,有點抱怨吧。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

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明驛牆"忠的明字,原先我以為可能花是白的,牆也是白的。不過我看到"修身以明汙"的句子時,想到這裡應該是花與牆是對比的,牆面可能是茅草的顏色,牆與牆裡面是暗的,外面則是白亮的。


【作者小傳】: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鬱,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範化的作用。藝術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豔之風。有些詞在意境的創造上,表現了他傑出的才能。他善於選擇富有特徵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存詞70餘首。注:部分版本為枳花照驛牆,現查大部分教科書已改為“明”:明,使…明豔。這句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蹟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鹹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鬥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捲進這起政治鬥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

  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  鹹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裏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餘輝,牛羊紛紛從野外回歸村中深巷。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裏,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首詩是描寫田家閒逸的。詩人面對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恬然自得的田家晚歸景致,頓生羡慕之情。


看起來王維是在傍晚的時候與村中老人在一起,老人等著孫子,孫子去放牛羊。麥子要長大抽穗,蠶已經結繭,春天已經過了吧,收成可以期待。寫了季節,再寫成人農夫回家,「語依依」讓人想起陶淵明「悅親戚之情話」。

宇文所安在《盛唐詩》中對王維的看法

他對感覺過程的關注,事物如何被看到、實際事物如何影響事物被看到的過程。力求某種真實性,不是從類型慣例中獲得的真實性,而是直接感覺的真實性。

王維對詩體發展最大的貢獻可能是絕句技巧。王維能夠運用初唐絕句敏銳、警句式的結尾。並偏愛盛唐流行的意向結尾。他自己也發展了一種結尾方式:結束於迷一般的含蓄陳述,如此簡單,或似乎很不完整,以致讀者被迫從中尋找對絕句結尾的重要期待。對表面的不信任,外表和真實的分離,以及意義的隱藏,這些都不是前兩個半世紀詩歌的特徵。宮廷詩是一種表面化的詩歌,說出來的就是要表達的。而新的發展是,情感領域的抑制法則,在認識論領域變成隱藏法則。(這用來解釋春秋時代的貴族社會在轉變為同質社會時,道家的老子所呈現的思想特徵如出一轍。宇文所安有一篇討論豫讓的文章,收在《他山的石頭記》之中,可以參看。)

回歸是王維與同時代詩人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之一。他們要離開充滿危險、失意、屈辱的京城社會的虛偽世界,以及京城的詩歌。王維則是回歸一種寂靜無為的狀態。

「無意」也是他的主題。涉及對想望未來、控制未來的意願的否定。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本上王維受禪學的影響極深,「空寂」是他努力以趣的境界,儘以現象學的觀念來觀察其「居」.「憂懼」.「時間」.「空間」等尺標是不足的,輞川詩中尚有許多好詩,只有透過佛家色空辯證的角度才能欣賞到箇中滋味。

  原始佛教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已展開色空世界的精義,色塵世界中諸事物,必定要經歷成、住、壞、空,剎那生滅的現象,一切均「如夢如幻如電如露」(《金剛經》偈)沒有真我在其中,禪者均明白其為幻心妄影之苦,只有涅槃寂靜才能真正達到清涼、安樂。十二分教不論般若經、華嚴經都以這種色空辯證為基礎,禪宗所謂「畢竟空」也是如此。

色塵世界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觀四諦品二十四》)王維在輞川詩中也充滿慧眼觀照下的色空對照,譬如〈文杏館〉之「文杏─梁」「香茅─宇」「棟裏雲─人間雨」,即是色塵世界物質變化的無常性。文杏異樹在因緣和合下被裁製成棟梁,香茅被結成屋宇,棟裏的雲化作世間的雨等等,就其物質的本質而言是一,但情境樣態卻已早經變化。〈茱萸沜〉同樣也寫出對色塵變異的觀察,詩云: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

從「結實」(三月)到「花開」(七八月)到「茱萸杯」,冷眼看盡自然草木的生、住、異、滅。〈辛夷塢〉一首更是顯出如此的剎那生滅.

這首詩中,辛夷花曾「紅萼」燦發,詩人卻在瞬間從其「開」寫到「落」。時間在王維這些作品中似乎已不分三月或七八月,也不分朝夕春秋,彷彿只一剎那,這些草木卻已然瞬息萬變,歷剎那千劫。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王維早已在輞川詩中的草木,寄寓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

王維在輞川詩中充滿慧眼觀照下的色空對照.


以上文字摘自 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

作者:蕭麗華 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有人說此詩與蘇東坡這兩句: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相似